首页 资讯 综艺 从数据比拼到干预创作,内娱粉丝“统计表”做得越来越魔幻了!

从数据比拼到干预创作,内娱粉丝“统计表”做得越来越魔幻了!

搜狐娱乐专稿(庄自修 / 文)

近日,《花儿与少年・同心季》中一份艺人镜头时长统计表引发热议。这种统计艺人露脸时长的行为,圈内通常称之为 “拉表”。

此前,“拉表” 多集中于艺人热度数据对比领域,如今却不断延伸,渗透到艺人工作的方方面面,甚至覆盖了电视剧、综艺等创作型内容层面。

只是,“拉表” 统计的时长,真的等同于有效镜头吗?在创作型内容层面开展 “拉表”,到底合不合理?又是什么原因,让 “拉表” 现象愈发盛行?

1.0 万物皆可 “拉”

如今的内娱粉丝,对 “拉表” 行为的热情愈发高涨。

最初,粉丝 “拉表” 的核心聚焦于明星人气数据的较量 —— 微博转发量、评论量、点赞数,超话签到人数与积分等,都是常见的统计维度。他们试图通过这些具象化的数据,直观展现偶像的热度与影响力,既为在粉丝群体的竞争中占据优势,也希望为偶像争取更多外界关注与行业资源。

但随着时间推移,“拉表” 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,逐渐延伸至艺人相关的各个领域。

除了明星的作品成绩,如电影票房、电视剧收视率、网剧播放量,奖项荣誉、时尚资源、商业价值,包括代言数量、品牌档次、产品销量等维度,也纷纷被纳入 “拉表” 范畴。粉丝希望通过全面的数据梳理,全方位印证偶像的实力与价值,无论是演艺事业的成就,还是商业变现的能力,都能得到更广泛的认可。

若数据客观真实,这类 “拉表” 或许尚存合理之处:既能客观呈现明星的部分实绩,帮助粉丝清晰掌握偶像的发展动态,也能为行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。

可当 “拉表” 的对象转向电视剧戏份时长与综艺露脸时长时,这一行为便逐渐偏离理性,显得有些 “魔幻”。

此前,有网友为电视剧《樱桃琥珀》“拉表”,发现男女主角戏份差距接近四倍,随即质疑男主成长线缺失、影响剧情连贯性,认为制作方存在 “戏份分配不公” 问题,甚至将剧集口碑不佳的责任归咎于戏份更多的女主。

电视剧《风月不相关》尚在拍摄阶段,就有粉丝通过剧组通告单、艺人出工时间、妆造信息等间接线索 “拉表”,推断男主戏份少于女主,进而怀疑男主的高光情节被转移、女二存在 “加戏” 情况,并向剧组提出 “保证男主戏份及时长占比第一”“保留权谋主线及原著高光” 等诉求,引发一轮维权争议。

综艺领域的 “拉表” 争议同样屡见不鲜。

曾有粉丝为《中餐厅》某一期节目 “拉表” 后,质疑丁禹兮镜头时长过长,而沈月的 “有效镜头” 被大量删减,双方粉丝因此展开激烈争论。近期热播的《花儿与少年・同心季》也未能幸免,网友统计艺人出镜时长后,相关话题 #花少 7 时长统计 #迅速登上热搜,新一轮口水仗随之爆发。

从网传统计表来看,那英出镜时长居首,龚俊、李沁、马思纯等人紧随其后。针对这一结果,部分网友质疑节目组镜头分配不合理,认为部分艺人的精彩内容未被剪入正片,而有的艺人内容平淡却占据大量镜头;同时,也有艺人粉丝对表格数据的真实性提出质疑,围绕 “拉表” 的争议不断衍生出新的矛盾。

在这些围绕 “拉表” 的争议与维权中,粉丝的核心诉求清晰可见 —— 希望制作方实现镜头的公平分配。只是,这一诉求放在电视剧,尤其是以节目效果为核心导向的综艺节目中,真的合理吗?

2.0 镜头分配逻辑

关于电视剧与综艺的镜头分配逻辑,电视剧策划小佳直言,二者虽存在差异,但遵循同一核心原则:时间长≠有效镜头。

具体来看,电视剧有明确的番位约定,而番位本身就是对演员戏份权重、角色重要性的界定。若剧本以某一角色为核心,宣传阶段也围绕该主角展开,最终呈现的内容却大幅偏离设定,导致主角戏份严重不足,本质上已构成对观众的营销误导,甚至可归为营销层面的失信行为。

“但归根结底,镜头分配更应服务于剧情逻辑。若强行按番位‘凑时长’,反而可能破坏故事的完整性,影响作品整体质量。”

小佳补充道,“况且作品的好坏从不由时长决定,主角即便戏份充足,若演技拉胯、剧情薄弱,也难以赢得认可。配角哪怕戏份有限,只要演技在线、角色形象立体,照样能为作品增色。”

相比之下,综艺节目的镜头分配逻辑更为 “现实”,直接与节目效果挂钩。

艺人统筹可卡透露,艺人在综艺中的镜头多少,主要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:一是艺人自身是否有趣、能否制造 “梗点”,二是是否存在不宜播出的争议画面 —— 前者能为节目加分,自然会获得更多镜头;后者为避免艺人形象受损,镜头会相应减少。

可卡坦言,早年综艺市场繁荣时,节目中或许存在 “皇族”(指镜头资源格外倾斜的艺人):彼时很多节目依赖大牌艺人吸引赞助,或因艺人是赞助商代言人,不得不为其增加镜头。

“但如今综艺市场进入寒冬,节目赞助商多为平台年框合作客户,制作方的核心目标已转向‘拼内容’。在组建艺人阵容时,基本遵循‘国民度打底 流量引流 功能补位’的逻辑,镜头或许会对有知名度的艺人稍作倾斜 —— 毕竟观众对他们更具好奇心,但最终决定镜头多少的,还是艺人的现场表现:能否制造笑点、能否引发代际话题,这些才是关键。”

以正在热播的《花儿与少年・同心季》为例,可卡提到,龚俊在录制前做足了功课,甚至摸清了马达加斯加小众景点的细节,因此面对相关提问时能对答如流,自然获得更多镜头青睐;张晚意虽未进入镜头时长前列,但作为首个常驻综艺,他给观众带来的新鲜感与频繁输出的 “梗”,让其留下深刻印象;那英与陈数截然不同的性格、生活方式所引发的代际碰撞,也成为节目亮点,镜头自然向这类有看点的互动倾斜。

可卡还透露,从业过程中,也曾遇到过艺人团队主动提镜头要求的情况。

“有的团队觉得自家艺人镜头太少,希望导演组下期多剪一些,但相关素材实在平淡,最后只能放进花絮;有的艺人担心镜头里有负面内容,比如在劳动类节目中明明参与度很高,却因素材缺乏看点未被剪入正片,最终也只能以花絮形式呈现;还有的艺人觉得自己的发言很有‘梗’,要求剪进正片,实际上只是自我感觉良好,并无实际看点。”

可卡强调,“一档节目的剪辑,首先要遵循脚本框架,再结合现场 PD、导演记录的笑点、亮点进行取舍,并非艺人或团队想怎样就能怎样。”

与粉丝对镜头时长的 “斤斤计较” 不同,可卡笑称,大部分艺人其实并不在意综艺镜头的多少,反而常会遇到艺人不愿多录的情况。

“比如在大巴车上抱怨‘录这么多够了吧,怎么还不停’,类似的话很常见。” 他补充道,“只有选秀类素人综艺中的选手,或是一些渴望翻红的过气艺人,才会格外渴望镜头。”

3.0 拉表有用吗?

正如前文所说,最初粉丝为偶像 “拉表”,是为了全方位展示偶像的实力与价值,但随着这一行为的普遍化,“拉表” 的对象不再局限于单一艺人,比拼、维权逐渐成为其核心目的。

粉丝晓晓直言,如今不少粉丝为艺人作品成绩 “拉表”,早已不单纯是为了展示实绩,更多是为日后 “争番” 储备 “论据”。但她也无奈表示,这种做法其实没什么实际作用:“艺人的番位取决于自身实力与行业选择,粉丝拉的表,可能也就吵架的时候能用上吧。” 她自嘲道。

事实也似乎如此。综艺制片人小艺直言不讳地表示:“艺人镜头多少,核心看现场表现,不存在所谓的‘偏袒’。” 至于网上粉丝的 “拉表” 行为是否会对制作方产生影响,她反问道:“我们为什么要在意?”

(登上热搜的《花少》镜头时长统计表)

从事明星商务对接工作的小唐也持类似观点:“我们帮品牌选择合作艺人时,从来不会看粉丝‘拉表’的数据。一来粉丝整理的数据真假难辨,缺乏公信力;二来真正有热度的艺人和有口碑的作品,根本不需要靠表格来证明。我们更看重的,是艺人实打实的带货数据、路人缘等硬指标。”

纵观愈演愈烈的 “拉表” 现象,其背后其实折射出粉丝群体更深层的焦虑。

可卡分析道,早年综艺行业繁荣时,粉丝更关注艺人能否多上几个综艺。如今综艺节目数量锐减,艺人获得固定综艺资源的难度大幅增加,粉丝对艺人 “有效曝光” 的要求也随之提高。在资源有限的背景下,粉丝难免会通过横向对比艺人镜头,审视自家偶像的综艺感与参与度,进而用 “拉表” 的方式追踪动态。同时,粉丝也期待通过这种看似 “客观” 的数据统计,向艺人团队或制作方施压,提出内容调整诉求。

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。

可卡直言,当下综艺行业资源竞争激烈,艺人的可替代性极强,且行业已从 “拼大咖” 转向 “拼内容”,艺人更多依赖优质节目提升热度,而非节目依赖艺人。这种情况下,粉丝的维权不仅难以达成目标,还可能因 “添麻烦” 让节目组倾向于选择更省心的艺人,甚至存在艺人因粉丝过度维权而失去资源,最终被换掉的风险。

电视剧行业的情况也类似。

小佳表示:“‘拉表’很容易引发双方艺人粉丝的冲突,导致艺人在剧组拍戏时陷入尴尬,影响拍摄氛围。同时也会给演员带来不良影响,干扰其正常工作与行业合作关系。”

她补充道,“况且很多艺人的戏份在进组前已通过合同明确约定,粉丝觉得‘配角加戏’,大多是片面认知,实则可能是主演档期冲突、现场表演效果不佳等客观因素导致。”

小佳还透露,此前曾有一位当红艺人因戏份 “被缩减” 登上热搜,粉丝为此发起维权,实则是该艺人在拍摄期间频繁请假,导致有效素材不足,戏份自然随之减少。

那么,艺人若想在综艺中获得更多有效镜头,真正可行的路径是什么?

可卡给出了三点建议:一是提前做足功课,如龚俊参与《花少》时提前研究录制地信息,既能快速回应问题,也能展现积极态度,获得节目组认可;二是放下身段、保持真实,以接地气的心态投入节目,不扭捏、尽情参与,用自然表现打动观众,如最近走红的李乃文、王玉雯等综艺嘉宾;三是主动与粉丝沟通,引导粉丝传递正能量,避免无谓的粉圈斗争,让合作方、平台看到粉丝群体的良性特质,为后续合作积累好感。

反观如今的 “拉表” 现象,早已背离了粉丝最初 “证明偶像实力” 的初衷,沦为粉圈吵架、巩固粉丝群体的工具,也成为营销号追逐流量的 “素材库”。

可卡直言,与其沉迷于 “拉表” 自嗨,不如将更多精力放在关注艺人的作品与实力上 —— 毕竟,真正能让艺人在行业立足的,从来不是粉丝统计的时长表格,而是经得起市场检验的作品与个人魅力。

本文由网络整理 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下一篇
原创 韩星李英爱透露,15岁的女儿一直在参加选秀

评论

评论已关闭

推荐阅读